北京三十五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走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航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高一年级学生在专职首席研究员带领下,透过功能模拟卫星了解微小卫星的内部结构。在风洞实验室,学生们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讨论飞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未来一段时间,这些孩子将作为“科研人员”,开启往往要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才能体验到的科研生活。
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首先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时间拨回到2010年,北京三十五中就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牵手,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并于当年9月组建两个科技创新班,接收通过科学素养测试等多重选拔的高一新生。自此,这所中学正式拉开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序幕。
从生命科学、空间遥感,到航空航天、纳米化学,从长白山科考基地、大庆油田,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随着科创课程和课堂场景不断丰富、科技教师队伍持续壮大,一届届科技创新班的学生瞄准前沿科学领域,通过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结题答辩,实现科学启蒙。
如今,科技创新课程已拓展至全体学生。北京三十五中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普及类科学素养提升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小学段研学旅行课程,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组织学生带着课题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探究、实践。
探究科技,绕不开实验平台。北京三十五中已建成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天文大数据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等10大科技创新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一名博士首席研究员。
“实验室既为对科技感兴趣的特长学生开展科研实践课程,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普惠类课程,比如学生在地理课上学到和天文相关的内容时,会到天文实验室进行实地探索。每年学校科技节期间,各实验室还会展示专门开发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们参与体验。”北京三十五中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说。
科技创新班高二学生许家桐说,真正走进实验室做项目研究,才能体会到真实实验的复杂性,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每一步实验操作、最后的结果分析都要严谨周密。
“人人需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北京三十五中校长刘继忠说,学校坚持从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个维度,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科技比赛等,激发孩子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今年正值北京三十五中建校100周年。百年来,这所学校培养出“两弹元勋”邓稼先等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刘继忠表示,跨越百年,这所学校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育人使命。“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人才,学校将继续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锻造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本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