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网 - 鲁东生活门户
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 鲁东网 -> 热点

7月车企销量TOP10:比亚迪冠军地位稳固,合资在加速转型

栏目:热点    时间:2024-08-15 13:16   来源: 盖世汽车   阅读量:6156   

受乘用车出口环比持平和合资车企零售环比负增长的影响,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批售表现相对低迷,共计批售新车196.5万辆,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9.4%。

这其中,自主车企的批售数据依旧保持同比正增长,7月自主车企的批售销量为131万辆,同比增长9%。主流合资车企的市场表现则是持续向下,7月再次交出了超过30%的同比降幅,批售新车41万辆。

此外,国内豪车品牌近期的日子,大多也不太好过,7月国内豪车市场共计批售了24.2万辆,同比下降13%,环比下降10%。在短暂的开启一段时间的“价格战”之后,目前,国内不少豪车品牌都进行了售价回调,宣布退出“价格战”,对后续市场表现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长期关注。

比亚迪依旧没有“对手”

单纯从市场表现上看,比亚迪堪称是“无敌”的存在,7月再次交出了超30万辆的月销量,而其他国内车企的7月销量,均在20万辆以下,在这里用市场遥遥领先,还是比较恰当的。

今年前7个月,比亚迪旗下新能源乘用车的总销量为1,947,944辆,同比增长了29.07%。分品牌来看,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7月合计销售新车328,178辆,同比增长31.3%;腾势汽车售车10,340辆;仰望品牌销售439辆;方程豹品牌销售1,842辆。

自开启新能源车销售以来,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超过830万辆,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市场数据,都是最近几年贡献的。

盖世汽车整理的相关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的首个百万辆市场成绩,是在2021年5月正式达成的,前前后后共计用时13年;但从100万辆到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比亚迪仅用了27个月;2024年3月,比亚迪旗下新能源车的累计销量突破了700万辆;到了7月初,比亚迪正式宣布,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其泰国工厂下线。按照目前趋势,截至今年末,比亚迪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率将突破900万辆。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4年比亚迪的整体销量有望达到376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比亚迪还有超过150万辆的增长空间。

比亚迪当前的市场爆发是全方位的,轿车、SUV以及MPV市场上,比亚迪都有跑量的明星款车型。MPV市场上,比亚迪旗下品牌腾势的当家车型腾势D9,月销接近万辆,是7月国内MPV市场上的销量冠军。轿车和SUV市场上,比亚迪更是全面爆发,7月单月,国内汽车市场上共有15款车型月销量破2万辆,这其中比亚迪一家就占了一半,比亚迪宋PLUS、秦PLUS、海鸥、秦LDM-i、元PLUS、驱逐舰05、海豹06DM-i的月销量均在2万辆以上。这其中,新车秦LDM-i和海豹06DM-i的表现尤为值得关注,5月底双车联袂上市,7月秦L月销破3万辆,海豹06月销量也超过了2.5万辆,在第五代DM技术的助力和持续的价格攻势之下,比亚迪新一代车型的市场号召力可见一斑。近期比亚迪旗下又上市了多款新车,如2025款海豹、海豹07 DM-i、宋L DM-i等,也都是关注度非常高的产品,后续都将是比亚迪进一步提升市场表现的重要“武器”。

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比亚迪积极推进的出海战略也是市场捷报频传,7月比亚迪海外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30,014 辆,同比大增65.2%。

自主整体仍在持续爆发

已经全面转向新能源市场的比亚迪之外,其他主流自主车企,凭借新能源业务以及出口业务的持续爆发,目前大多也都处在明显的市场上升通道中。

奇瑞就是典型的代表。乘联会公布的批售数据显示,7月奇瑞汽车销量接近19万辆,是7月国内汽车市场上的销量亚军。

分品牌看,7月奇瑞品牌售车123,123辆,同比增长20.4%,1-7月奇瑞品牌共计售车829,890辆,同比增长38.3%;星途品牌7月的销量为14,443辆,同比增长26%,1-7月累计销量达68,890辆,同比增长28.3%;捷途品牌7月售车41,106辆,同比增长91.1%,1-7月累计售车264,661辆,同比增长97.7%;iCAR品牌7月销量为6,065辆,该品牌首款产品上市已经5个月,目前的累计销量为31,651辆。

目前,奇瑞汽车在出口和新能源市场上,都交出了相当不俗的市场数据。奇瑞集团发布的7月销量快报显示,7月的出口销量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16.8%;7月的新能源车销量达到45,370辆,同比增长254.5%。

出口已经是奇瑞汽车的主体业务,出口销量往往能够占到奇瑞整体销量的一半左右。盖世汽车整理的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奇瑞汽车的年销量都在百万辆以上,持续的刷新着历史销量纪录。而这其中,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的强劲表现,是奇瑞重回市场快车道的关键原因,出口销量占比已经从从2021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49.81%。目前,奇瑞是国内唯一一个海外市场销量接近总销量一半的自主汽车品牌,并已经连续21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销量冠军。

新能源业务方面,奇瑞汽车也已经步入正轨,市场销量节节攀升是一方面,逐步理顺的新能源品牌矩阵,也是重要的成绩,星途星纪元品牌、奇瑞风云序列、捷途山海序列,再加上奇瑞集团旗下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奇瑞集团目前已经布局了完整的新能源产品线,且侧重点上也进行了明显的区隔。目前奇瑞在不同细分市场上已经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随着品牌形象的持续优化和服务意识的逐步提升,奇瑞的新能源之路,相信会越走越顺。

吉利汽车7月交出了超15万辆的月销量,继续占据着国内车市月度销量季军的位置,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接近6万辆。

今年前7个月来看,吉利汽车的累计销售达到了110.65万辆,同比增长超36%,完成全年200万辆销量目标的约55%。其中旗下新能源车的累计销售为37.92万辆,同比劲增105%。

分品牌看,吉利品牌依旧是吉利汽车市场上的“压舱石”,7月销量为11.39万辆;1-7月吉利品牌累计销售85.57万辆,同比增长超30%。其中,吉利银河系列前7个月销量达9.81万辆,同比增长约397%。领克品牌7月销量为2.13万辆,同比增长48%;其中领克新能源家族销量达1.51万辆,占比超71%。1-7月,领克品牌累计销量达14.73万辆,同比增长约48%。极氪品牌7月销量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1.57万辆,同比增长30%;1-7月极氪品牌累计交付10.35万辆,同比增长89%。不过,目前极氪品牌也在遭遇不小的市场风波,旗下主力车型极氪001刚刚进行了产品换新,这也是该车型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第二次进行换新。过快的换新频次,引发了部分老车主的不满。此前,极氪品牌官方曾宣布,今年三季度要冲击月均销售2万辆的目标,四季度目标更加激进,要达成单月3万辆的销量,当前的舆情会不会对极氪品牌后续表现产生影响,后续可以持续关注。

长安和长城也进入到了国内车企月度销量前10榜单,不过两家车企的月销量没能突破10万辆大关,且都出现了销量下滑。长安汽车7月销量为9.6万辆,同比下滑了28.6%。不过,长安汽车的新能源业务表现不错,7月共计销售新能源车42,714辆,在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榜单上排名第5位。长城汽车7月销量为7.9万辆,同比下滑了15.1%。新能源车销量方面,长城汽车7月销售了24,059辆新能源车。

合资的份额“保卫战”依旧艰难

随着自主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筑起越来越高的市场壁垒,没有抓住前几年新能源车市场红利期的合资品牌,目前的产品阵容中,大多数依旧是燃油车为主,在此背景下,想要守住市场份额的难度,是越来越高了。

数据显示,目前合资品牌的整体份额已经被逼到了40%的市场红线附近,接下来究竟还能不能迅速实现市场复兴,对不少合资品牌而言,都已经是生死之战。

7月份的国内车企销量前10榜单上,外资品牌有5家,但除特斯拉实现销量增长之外,其余四家,南北大众和南北丰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销量下滑。

一汽-大众继续领跑合资阵营,也是7月唯一一家月销破10万辆的合资车企。7月一汽-大众售车10.4万辆,同比下滑23.8%。紧随其后的合资车企是上汽大众,7月售车8.1万辆,同比下滑18.2%。继6月之后,南北丰田7月再一次联袂进入到了车企销量前十榜单,但两家日系合资车企也都持续处于市场下滑的通道之中。7月一汽丰田售车6.6万辆,同比下滑5.6%;广汽丰田7月售车5.4万辆,同比下滑23.4%。

虽然主流合资品牌也都在全力推进各自的新能源战略,但旗下新能源车型在国内市场上接受度不高,依旧是限制合资车企市场表现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7月国内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8.1%,南北大众合计16,884辆的新能源车批发销量,已经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市场48%的强份额,合资新能源市场的萧条程度,可见一斑。

盖世汽车整理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自主和合资的差距。2024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达到了177.8GWh,这其中合资品牌贡献了34GWh。与去年同期相比,合资品牌的动力电池装机量确实已经在增加,但较之自主车企,增幅就显得过于温和了。今年上半年,合资车企作为整体,动力电池装机量增加了4GWh,预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车企同期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激增了40GWh。在新能源市场上,自主与合资整体表现上的强弱之分,可谓是一目了然。

面对销量持续下滑的处境,不少合资车企,也都开启来了各自的改革之路,这其中,加大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的宣传力度是大家普遍都在采取的营销手段,想要更好的展示出相关的技术积累。此外,通过出售工厂更合理的规划产能、通过生产节奏的调整更好的缓解库存压力、通过人员方面的优化更好的控制成本等,也都是部分合资车企正在采取的应对举措,至于效果如何,相信市场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