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城市样本观察|广州:剑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大湾区的蓝色引擎
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运输业等,都在广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基础,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日前,伴伴随着一声响彻海空的汽笛声,全球首个江海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正式投入运营广州,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依托这样的新基础设施和新制造业,展开新一轮走向海洋的探索
2021年,广州发布十四五规划,正式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副总规划师,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军认为,广州建设海洋城市最大的基础优势在于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千百年来海鲜味的岭南文化,造就了这座城市海洋产业的独特背景比如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等,在广州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由南财智库,南方财经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指出,广州已跻身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二梯队,在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源泉,海洋资源配置三项指标上表现亮眼到2019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亿元,位居广东省第一,全国前列
最近几天,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在联动港澳加快建设南部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广州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充满想象空间
船用压载物
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缩影,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广州造船业作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基础深厚目前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一批头部企业,以及龙穴造船基地,大港先进制造基地等发展船舶工业的重要平台
从全国范围来看,造船和海洋工程的产业布局和科研实力基本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广东省船舶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范天辉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有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历史底蕴和基础范天辉说,1958年,华南理工大学成立造船与海洋工程系,黄埔文冲造船厂有百年以上造船历史
截至2019年底,广州已拥有40多家航运公司,其中具有造船能力的公司超过20家造船产品涵盖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滚装船,滚装客船,半潜船等领域
范天辉表示,依托长期发展的科研和产业基础,华南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模式相对成熟广州在科研能力,产业链布局,研究基础,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不少航运企业的产品结构已经开始向海洋工程方向转型升级,并趋于远航化,绿色化,智能化。
海工装备的智能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内涵第一,智能设备,比如无人船或者水下机器人,在应用上需要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来实现智能控制二是智能监控系统,比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运维环节实现物理设备的实时在线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三是智能制造,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通过数字化系统模拟生产建设过程,降低试错成本,最终实现设计,生产,制造,运输,安装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范天辉说
这个过程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我们还在为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开发智能数字孪生系统,涵盖从运输和安装到现场健康监测和诊断的所有内容范天辉表示,未来,海洋工程领域智能应用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目前,广州海洋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海洋监测,海防,重大灾害风险防控等方面广州港集团,广船国际等大型企业也在大规模部署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王建军建议,未来广州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新型海洋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重点攻关高端,高技术造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对海洋产业的支撑能力
新兴海洋产业蜂拥而至。
作为广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重工业的转型升级也为下游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看到了机会的广州福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率先进入海洋电子信息赛道。
福安科技负责人梁华表示,公司专注于海洋信息化和智能海洋领域仅从海洋监测的角度,我们最终形成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涉海单位对海洋,海域,海岛进行管理和监测我们自主研发的光电雷达跟踪摄像系统,已经在广州海域和珠江口沿岸近30个点位布控
梁华表示,海洋电子信息可以作为其他海洋产业的技术支撑,未来市场会有这个需求,产业应用场景非常广阔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在渔业,滨海旅游,生态修复等领域都有应用场景未来,我们可以结合用户的业务需求,通过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真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助力海洋产业的发展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从事海洋电子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活动的涉海单位超过1500家,其中90%以上的海洋电子信息企业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还是中国近代史上海洋生物科学研究的起点,这使得广州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中山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海洋生物化合物的研究,开启了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新局面《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广州已建成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工程中心13个,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3个,工程技术中心115个,企业技术中心51个
《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对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总指数的贡献率合计为24.5%他们处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海洋创新的驱动源
在王建军看来,广州市的综合实力为海洋产业再出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海洋科研职能集中在南方地区目前,海洋科研院所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学科25个,前沿科技成果突出,特别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涌现出中海达等一批明星企业和高端产品
从区域来看,王建军认为,广州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为海洋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对珠江口东西岸和沿海经济带城市起到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肩负着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功能。
更重要的是,广州是国际交通枢纽和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还要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联动,带动批发零售,大宗商品转运等功能,为现代海洋产业提供支撑王建军承认
夯实海洋科研基础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来,广州海洋领域基础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以南沙为例,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南沙聚集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布局建设了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世界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打造了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长期的行业应用优势为广州链接国内前沿海洋科研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州市场经济发达,人才聚集优势明显,是科研成果展示和应用的窗口广州地质调查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云集,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好的条件海洋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俊说
日前,中国地质大学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广州南沙迪达滨海研究院孙俊作为主导成立滨海研究院的主要领导之一,认为滨海研究院落户南沙是综合考虑的最好结果中国地质大学过去在海洋领域的基础优势在于海洋地质,尤其是古海洋学
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好南沙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地位,尤其是6月份‘南沙方案’出炉后,更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孙俊说,南沙作为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将是海洋科学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和明星之地
根据消息显示,滨海研究院未来将围绕科技创新需求,搭建海洋微藻种质中心,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心,海洋珠宝产业实验中心等平台,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R&D服务。
孙俊透露,未来滨海研究院将按照新R&D机构的性质运作,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将更加灵活对于优秀人才,叠加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研究院结合专利,成果转化的绩效奖励,吸引海内外人才扎根滨海研究院干事创业,也是市场化机制调整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也成为连接港澳海洋科研资源,促进两地科研互动和产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2021年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加入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海洋动力学与模拟特别实验室的吴宝兰博士告诉记者,广州在科研人才引进方面有很多创新机制,良好的政策吸引了大量有能力,有资质的科学家聚集在这里。
比如南沙博士后工作站,不仅是博士后的工作场所,更是科研的平台,枢纽和基地汇集了16个理事单位和162个会员单位,共用仪器设备120多台套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科研交流,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单位科研设备的资源共享吴宝兰说
吴宝兰博士的专业方向是物理海洋研究成果可能推动未来海洋预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渔业的发展,为国家推进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希望未来能把我们从事的上游基础理论研究和下游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