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花几万元游学就能缓解焦虑?
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人没出过国。最近,杭州孙女士的儿子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我们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活动费用起码要3万元,抵得上我三个月的工资了。”孙女士这么解释之前没让儿子出国的原因。
据报道,孙女士的儿子就读于一所民办小学。民办学校收费高,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这或许是全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出过国的原因。不过,如今在一些城市,中小学生在假期参与海外游学项目并不罕见。前几天,笔者在首都机场就偶遇了一队游学小朋友,乌泱泱地挤满了摆渡列车——一听,还是从邻省一座二线城市赶过来坐国际航班的。
中国人初次出国的平均年龄正在迅速降低。作为第一代90后,我还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问新生中哪些人有出国经历,全年级举手的不过十几位,那时其他同学的目光里大概都是“羡慕嫉妒恨”吧。现如今,如果对00后大学新生作同样的统计,恐怕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这个时代,已不是电影《中国合伙人》所表现的那样,第一代留学生带着不标准的外语口音,经历复杂的申请,经历与外国签证官周旋,然后跌跌撞撞地走出国门的时代了。青少年出国旅行,比他们的父辈在各方面的表现麻利得多。
中小学生有条件出国留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教育领域的直观体现。无论冲着什么目的,出国游学无疑对孩子有着长见识、开眼界的作用。早些年,看到外国的小孩子爬长城,大家心里还会一番唏嘘,仿佛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孩子更是天之骄子。如今,中国孩子也能理直气壮地在卢浮宫、哈佛耶鲁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无疑离不开强大国力的支撑和居民收入的提升。
出国旅行毕竟属于中高消费,农村孩子看到游学价目表,恐怕会瞠目结舌吧。海外游学项目虽然属于自由消费,却不排除有时候家长和孩子的“被绑架”因素。班上小朋友都出国了,不让自家孩子出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家长省吃俭用让孩子游学,未必心甘情愿,也谈不上什么攀比风,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跟上同龄人的节拍罢了。
也许,在诸如像“冰花男孩”那样的留守儿童、农村孩子眼里,以上想法颇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但是,教育的差异性、一部分孩子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在组织游学项目时,有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提供五花八门的游学项目相比,不参加游学者的自信和尊严,无疑需要更细致的关照。无论如何,海外游学只是一道选做题,而远远还没有成为必答题。
与“低价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游学项目的定价往往高于普通旅游团的正常价格。组织者大概会说,游学项目含有教育的内容,而且牵涉到对未成年的看护,运营成本高,体验价值大。这固然有一分道理,但是,所有的游学项目都物有所值了吗?一些普通旅游产品在暑期摇身一变,贴上“游学”的标签,很多家长缺乏识别能力,花了大钱却没让孩子获得应有的收获。
游学项目介于旅游和教育之间,由谁来监管、怎样监管是需要细致研究的问题。同样,高价游学项目发起的主体、组织者也应当有严格的规范。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公立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广海外游学项目,不管有没有从中牟利,恐怕都是不太合适的。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是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开展游学的重要官方文件之一。文件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出了四个原则,分别是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有关机构在组织中小学生游学时,不妨跟这四个原则好好对照一下,找找产品设计还有什么欠缺之处。
前段时间,在河南郑州民办初中“小升初”考试中,出现“博物院套餐”试题,引发媒体关注。一些家长抱怨没时间、没条件带孩子去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尚且引发如此争议,海外游学项目在教育公平方面的争议,恐怕一点也不会少。不管怎样,学校教育在评价学生素质表现时,应尽最大程度减少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